石牌坊_石牌坊价格_石雕壁画_石栏杆价格_石牌楼_石雕牌坊厂家—山东嘉旭石雕
全国客服热线:

13963726881

石雕知识

河南南阳召信臣石雕牌坊、杜诗“召父坊”、“杜母坊”

  河南南阳召信臣石雕牌坊、杜诗“召父坊”、“杜母坊”介绍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故城区西南隅的河南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始祖至元八年(1271 年),是元、明、清三代南阳知府府署,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封建社会府级官 署衙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南阳府衙大门前东西两侧,清代时曾立有两座牌坊, 东坊名为“召父坊”,西坊名为“杜母坊”。清代时南阳府衙共进行过四次大规模修建,“召 父坊”和“杜母坊”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南阳府衙第二次大规模修建时,由当时的南阳知府佟应琦顺应南阳百姓的民意建造的,后因年久失 修在民国时毁坏,留存有遗迹和础石、石狮等构 件,现在修复、兴建的南阳府衙博物馆,拟重建“召父坊” 和“杜母坊”。
石雕牌坊
  “召父坊”、“杜母坊”是为在西汉、东汉时先后担任过 南阳知府的召信臣和杜诗两人建造的。为什么人们要为召 信臣和杜诗立牌坊,而且名之为“召父坊”、“杜母坊”呢?查 考一下历史可以得知,这两座牌坊的竖立决非偶然,因为 召信臣和杜诗两人都是清廉正直、勤政为民、爱民如子的 贤臣良吏,他们与人民群众有着亲如一家人的血肉联系, 他们是真正的名符其实的“父母官”,我国历史上百姓将知 县、知府美称为“父母官”,其典即出于召信臣和杜诗。广大人民群众衷心地爱戴他们、崇敬他们、怀念他们,为他们建立功德牌坊,将牌坊命名为“召父坊”和“杜母坊”,以褒 扬他们廉政勤政、爱民为民的高尚品格和不朽功德,永远地纪念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他们 两人也是受之无愧的。
山东蓬莱“戚家双牌坊”石雕牌坊介绍】
  召信臣,字翁卿,西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以明经甲科为郎,曾任谷阳长和上蔡 长,汉元帝时,历任零陵太守、南阳太守,后任少府,位列九卿。据《汉书.循吏传》记载,召 信臣有“惠政”,一生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政绩卓著,在当时对全国官吏政绩的考核中 “治行第一”。史籍记载,召信臣一生“好为民兴利”。他一生清廉正直,勤劳刻苦,关心民间 疾苦。他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之“本”,是国民生计之“本”,因此他竭力主张发展农业 生产,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西汉晚年宣帝时,召信臣出任南阳太守。为了鼓励农民积 极发展农业生产,召信臣经常出入于田间地头“躬耕劝农”,还时常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很少在衙门里呆着,不是到这个乡就是到那个村,每天都忙忙碌碌,在农村中到处奔波,公 务紧张的时候,就在地里吃饭和休息。他从不摆什么官藥子,总是用在农村中的各种机会 访问民间疾苦,了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尽力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特别是 在带领人民群众兴修农田水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召信臣通过在农村中深入调查,发 现南阳郡的各条河流一般比较瑞急,挟带了大量泥沙,容易使河道发生改变。为此,他就组 织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地修堤筑坝,把河道固定下来,并且在两岸“开通沟渠数十处”,引水灌 田。为了防止流沙淤塞河道,便于调节水量,他让人们在各条沟渠里都筑上“水门”。这样, 天旱时可以引水灌溉,天涝时可以排水防涝。进而,他还订立了灌溉用水制度,刻石碑立于 田畔,以防争水,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溉田三万余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石雕牌坊
在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召信臣还通过加强法治和加强吏治,有效地解决了 当时有些人轻视农业、破坏农业和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秦国灭亡韩国后,曾 将大批世家大族、豪民富户迁到南阳来,这些人及其子女,讲求享受,生活奢华,不愿从事农 业生产,热衷于经商牟利。同时还有一些官家富户,世世代代不从事农业生产,其子弟成天 游手好闲,不但轻视、蔑视农业生产劳动,还横行乡里,破坏生产。召信臣认为,不改变这种 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发展农业生产是十分不利的,为此,他采取了坚决有力的一系列措施。 对那些游手好闲的官宦富豪子弟,他严加训斥管教,对于那些横行乡里,直接破坏农业生产 的人,他按情节轻重依法加以制裁。对于南阳郡所辖的府县官吏他也严加整肃,如果本人 不重视农业生产,或放纵子女脱离农业生产劳动,游手好闲,他就撤他们的职。这样,游手 好闲的人大大减少,原来外出的百姓逐渐返回,不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逐渐增加,而且无事 生非的人也大大减少,社会风气大大好转。据史籍记载,当时“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 之,户口倍增,盗贼、狱讼衰止'

此外,召信臣还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当时,许多官宦和富豪人家,在办理嫁 娶和丧葬红白喜事的时候,热衷于讲阔气、摆排场,大宴宾客、糜费无度。召信臣认为这是 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也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因此提出应加以 反对和制止,大力倡导节约俭朴的好风尚。

在召信臣尽心尽责、不辞劳苦的努力下,南阳得到了大治,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产 量大幅增加,社会秩序显著好转,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吏民亲爱 信臣”,为了表彰和纪念他的功德,召信臣去世后,人们在他家乡寿春和南阳为他设立了祠 堂,并尊称他为“召父”。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皇帝下诏,每遇年节,南阳郡守都要率属官祭祀召信臣。

召信臣去世后,大约隔了将近一百年,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31年)时,杜诗来到南 阳郡任南阳太守。杜诗,东汉河内汲县(今属河南)人,字公君,年轻时即很有才能。据《后 汉书.杜诗传》记载,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起初 时,杜诗任郡功曹,执法办事就以清廉、正直、公平著称。建武元年(25年),杜诗担任侍御 史,负责监察和执法工作。当时,有一个叫萧广的大将,对部下非常放纵,他的士兵在洛阳 一带“暴横民间”,为非作歹,横行不法,百姓深受其害。杜诗知道后,“敕晓”萧广,向他提 出了警告,但是萧广自以为自己权势大,杜诗一个小小的侍御史奈何不了他,根本不理会杜 诗的警告,依然放纵士兵作恶害民。杜诗义愤填膺,就依法逮捕了萧广并将其斩首示众,洛 阳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杜诗杀了萧广以后再向汉光武帝报告了这件事的情况,光武帝觉得 他做得对,不但没有降罪于他,反而还“赐以柒戟”以示奖励。光武帝看到杜诗正气浩然,无畏无私,接着又派他到河东去,诛杀了降逆贼杨异等人。此后,杜诗又历任了汝南都尉等 职,“所在称治”,所任职的地方都颇有治绩。
石雕牌坊
建武七年(31年),杜诗迁任南阳太守,到南阳后,继承了召信臣当年爱民恤民的美德 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召信臣当年所兴修的水利设施,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 有许多已遭到破坏或废弃。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农具。然而,当时民间用人 力、畜力鼓风炉来冶铁和铸造农具,费力大,效率低,用马排(一座冶铁炉子用好几个皮橐 鼓风,这些皮橐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橐”,用马的力量来推动这种排橐就叫马排) 冶炼一石熟铁要耗费一百匹马力,用人排费力费得就更多。杜诗看到这种状况后深为不安。 他急百所急,砺志改进马排,为民造福。于是,他在已有的人排、马排的基础上,通过认真 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创制出了一种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炉——水 排。这种“水排”是用水力冲击来转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橐不断地一开一闭,把空气送入 冶铁炉中去,大大提高了鼓风速度和鼓风效果,既节省了劳动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 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冶铁炉里的穿透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冶炼强度,另一方面又 可以扩大炉缸,加高炉身,增大有效容积,从而就大大增加了铁的生产量。同时,由于应用 水排,改进了鼓风技术,也给用煤代替木炭创造了条件。由于煤的资源丰富,取用要比木炭 方便得多,从而,为大规模的冶铁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杜诗创制水排,是冶铁技术上的一 场大革命,对当时冶铁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冶铁事业的发展,大量农具的生 产,又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创制水排,发展冶铁业,生 产大量农具的同时,杜诗又动员组织广大农民修整和疏浚召信臣那时建立的水利工程,并 且又在此基础上新建了许多蓄水池,从而使南阳的农田水利灌溉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南阳 的农业生产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南阳广大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东汉著 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曾到过南阳,在他所写的《南都赋》中,就描绘了那里河渠纵横、田 畴丰茂的景象。

尽管杜诗使南阳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起来,但他自己一生却非常勤俭节约,始终过着相 当俭朴的生活。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杜诗病逝于南阳府任上。由于他一生极 为清廉,死时没有留下任何属于他个人的地产和房屋,贫困得连丧事都无法办理,遗体都无 处安葬。有关官员将情况上报后,光武帝下诏命令在南阳郡官邸内为他举办丧事,国家拨 出一千匹绡供办丧事用。南阳百姓为失去这样一位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官痛哭不已。 人们将他比之于百年前被尊称为“召父”的召信臣,尊称他为“杜母”。故南阳为之语曰: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人民群众为召信臣、杜诗立牌坊,并把他们尊为“召父杜母”,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清正为 民的官员的永远怀念崇敬之情和渴望期盼之心,至今它仍给我们以深刻的昭示。尽管“召父坊”、“杜母坊”至今仅有残石尚未重建修复,但是它们却永远竖立在老百姓的心上。石雕牌坊


石雕知识

山东嘉旭石业

手 机:13963726881

电 话:0537-6454009

邮 箱:jxjx125@163.com

公 司:山东嘉旭石雕厂

地 址:山东省嘉祥县马集镇石雕工业园